文章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行业新闻>智慧评教 | 转变“以教为中心”的教学和评价

智慧评教 | 转变“以教为中心”的教学和评价

发布时间:2022-10-11 点击次数:1325

教育评价需回归教育本质,对大学生学习的评价不仅能改善教学,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大学生学习评价融入评价即学习理念,评价内容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素养,评价方法从管理主义走向建构主义,更加强调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建构。针对当前大学生学习评价的前沿趋势,反思我国大学生学习评价面临的挑战,提出未来改善我国大学生学习评价的建议:更新评价理念,注重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建构;重视大学生学习素养,不断提升大学生学习能力;转变教学评价策略,把学习者放在评价的中心;平衡大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外部张力。

我国现有的评价体系中,评价的对象主体是院校、专业、课程或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学生主体在评价体系中声音非常微弱。对大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学校抓什么、怎么抓、抓得怎么样,老师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和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然而我国大学教学很容易走上“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说了算”的道路。这与长期以来我们尊崇的“知识是王道,教师是权威”的观念密不可分。教与学两者实际上不是平行的关系,更不是以教为重的关系,“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以声誉、资源、教师行为为重,“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则以学生学习体验和结果为重。

大学生学习评价需要彰显“以学生为中心”,因为知识存在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由个体经验塑造,知识以“块”和“点”的形式传递,知识由学生建构、创造和“获得”,学习范式的目标是创造环境和经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现和构建,使他们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者。

教育评价不应是为了向家长和学校展示学生在群体中居于什么样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与缺陷后,更加有的放矢地追求卓越和谋求个性发展。如何通过评价促使大学的责任重心从优质教学(讲课)转变到提升学生学习素养是大学生学习评价面临的第二个挑战。

我国教学与评价的不一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培养目标与教学活动不一致。培养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不一致主要体现为培养目标与教学活动脱离。造成的原因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尚未形成内在逻辑一致的学校、专业和课程培养目标。理论上,需学校层面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专业层面明确各个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格、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和就业去向;课程层面明确学生修读课程的基本要求。三个层面在逻辑上相互联系,层次上逐级分解,共同构成内在逻辑一致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但现实与理论相差甚远。

其次,培养目标与评价不一致。培养目标与评价的不一致主要体现为培养目标与评价的维度不一致。由于缺乏清晰一致的培养目标,一旦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生复杂事件,便可使培养目标发生迁移,评价的指向若仍是预设目标的达成情况,二者的不一致则是必然。

最后,教学活动与评价不一致。二者的不一致主要体现为教学活动意在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评价则意在确定学生是否学到或学到什么程度。通常教学活动将教学目标拆分成课程或章节,章节被分成若干知识点,却只基于最后几次教学活动所提供的信息开展评价。如教学活动包括知识和认知过程的训练,但评价只基于学生最后提交的文字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抹掉教学活动前期的努力。

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价三者的一致性是未来大学生学习评价面临的第三个挑战。

微信二维码

0371-55367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