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教育改革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与现代教育治理的使命与前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主任张民选,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美国犹他大学教育学院Andrea Rorrer教授、加州大学院校研究中心主任常桐善研究员等国内外专家学者五十余人以线上线下方式参会,共同探讨数字化转型与现代教育治理的使命与前景。
数字化转型是巩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关键之举,数字化转型也将全面带动教育治理模式创新。
教育督导评价是一项数据密集型工作,大数据时代到来,必将驱动新的督导评价范式变革。
目前,部分高校分类评价的数据治理探索表明,高校已构建形成各安其位的高校分类发展体系,并初步健全各显所长的高校分类评价模式,与此同时,高校分类评价离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要求,还有不少路要走。
比如数据采集仍然较大程度上靠人工填报,数据类型仍然是结构化数据,数据大都并非全样本等。未来新督导评价范式,需要厚实督导评价的监测基础,实现评估监测归口管理,推进数据共享共用,提升高校的数据治理能力,加强督导评价的学科支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主任张民选透露:“未来,我们将依托新获批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试点)——教育大数据与教育决策实验室为平台,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教育治理现代化。”
他在题为《治理: 语意演变与实践空间》的主旨演讲中,提出策略:优化网络环境,以“物联、数联、智联”为目标,推进5G+云网融合,优化升级教育信息网络基础环境,加强数据中心建设,建设国家教育数字资源中心,打破“数据孤岛”,整合校内外和社会教育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资源目录,同时采集巨量、全样、即时数据,并实施智能、精准、趋势判断与推送……
智慧校园建设突出五方面的特点,“智”在学生为本;“智”在融合创新;“智”在系统治理;“智”在学习空间;“智”在评价导向。
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一方面需要关注选择、关注个性、关注精准,为未来高水平人才赋能;另一方面需要关注“学科强基+跨学科中心”,为学生开展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项目研究提供孵化环境。